po18文学

最近阅读  |   我的收藏
上一章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北宋穿越指南 第179节(1 / 2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 内容报错

(' 郑胖子不敢再大声说话,凑到朱铭耳边低语:“巧得很,是你的词。”

《临江仙》属于双调小令,但北宋还没有双调的说法,只以小令、中调、长调而论。

像《青玉案·元夕》,便是一首中调。

不精通音律,也可以搞创作,典型代表就是苏轼。

而且,苏轼明明不精于音律,偏偏还喜欢搞词调创新,在北宋就已经争议颇大。喜欢的人不少,讨厌的人也多。宋徽宗、李清照这种音律行家,就不怎爱听苏轼的词,因为唱起来总感觉不协调。

“啪啪啪啪!”

小令很快唱完,朱铭跟着众人一起鼓掌。

《东京梦华录》的作者孟钺,此刻也在用力鼓掌。他随父定居东京已十二年,如今才二十岁出头,家住金梁桥西边,跟蔡京的宅邸只隔了两条街。

徐婆昔忽的拿起琵琶,开始弹唱更为欢快的曲破。

曲破在唐朝属于大型歌舞表演,宋代的小唱歌手,只摘取其中菁华部分进行演唱。

勾栏中的气氛,也随之而畅快起来。

嗯,在朱铭的理解当中,这些全是宋代流行歌曲。前两首是抒情慢歌,这一首则是欢乐快歌。

这家勾栏挺素的,甚至有几个女观众。

不但素,还颇为高雅,有一定的欣赏门槛。

普通百姓,更喜欢外城区的勾栏,那里唱的全是些俚曲。

曲破唱完,徐婆昔又开始唱引歌。

引歌为乐府曲调,主要以琴音伴奏。唐代大曲,首段是“序”,第二段便是“引”。

最出名的引歌,当属《李凭箜篌引》无疑。

朱铭完全不懂音律,甚至听不出是什么拍子,只是觉得好听而已。这首歌的节奏比小令更慢,又比中调更快一些,比较符合朱铭的听歌习惯。

一直听到子时,中间还有几位歌手来串场。

估摸着已经很晚,明天还要早起上班,朱铭和小伙伴们起身离开。

走在大街上,都晚上十二点了,东京城里依旧灯火辉煌。

想想此时的欧洲,完全没有夜生活可言,这大宋属实是人类灯塔。

闵子顺非常兴奋:“东京的小唱名角,果然不是洋州可比的。”

白崇彦也说:“难怪权贵之家,都喜欢养歌姬。俺若有钱了,也养歌姬在家中,日日都能听到如此音乐。”

郑胖子却说:“还是不如杂剧好看。”

唉,一帮小地方的土包子,终于见识了京城的高档娱乐。

朱铭漫步在东京深夜的街道上,看着周边的灯火,听着隐约的歌声,冷风一吹,恍如隔世。

似乎在梦中,猝然被惊醒。

潘楼的酒招子,还在迎风摇曳,无声诉说着世间繁华,好似距离那金戈铁马无比遥远。

第174章 君臣相得

休息太晚,睡过头了。

朱铭飞快穿衣洗漱,让白胜牵马候着,头发也没怎么梳,戴上一顶璞头帽就走。

这种璞头帽,并非朱铭做官之前戴的璞头巾,而是摘掉了超长翅膀的宋代官帽。

也可以把翅膀朝天扭曲,那玩意儿叫朝天璞头;还可以把翅膀往下交叠,那玩意儿叫交脚璞头。

“哥哥,你还没吃饭呢!”郑元仪喊道。

朱铭翻身上马:“路上随便买点。”

郑元仪带着侍女追出来:“奴蒸了些包子。”

“多谢妹妹。”朱铭接过食盒,轻夹马腹就出门了。

他一手提着食盒,一手拉着缰绳,腰间还悬着宝剑,以备可能出现的歹徒。

学校的事情不多,朱铭经常独自上班,让白胜自己在家做事。

如今还开了煤炭铺子,白胜每天都会去店铺转转。闲暇之余,白胜也领着石彪,在东京城里瞎转悠,顺便帮忙打听一些市井消息。

比如最近就有童谣传播:“打破桶(童贯),泼了菜(蔡京),便是人间好世界。”(按照宋代官话,这句是押韵的。)

类似童谣,时常出现,蔡京对此毫无办法。

蔡京上一次罢相的时候,也有童谣表示庆祝:“杀了穜蒿(童贯)割了菜(蔡京),吃了羔儿(高俅)荷叶(何执中)在。”

朱铭推测,这种童谣应该是自发形成的,多半出于底层劳动人民之手。

如果是读书人所编造,肯定会编得更文雅些。

今天就跟开车上班一样,交通拥堵时只能慢行,抓住空档就赶紧加速。

好不容易抵达南郊校区,朱铭已经迟到一个半小时。他也懒得去办公室,就牵着马儿随处溜达,以教导主任的身份,巡察各个教室是否正常授课。
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