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 朱铭有些无语:“阁下听谁说的?”
卢衡插嘴道:“县里都这么传,说那杨氏兄弟,专剖婴儿心肺下酒。”
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?
朱铭解释了几句,便说起整个战斗过程。少不了添油加醋,对剿贼细节进行艺术化处理,反正朱铭亲自提刀与贼首大战了几回合。
士子们听得眉飞色舞,恨不能亲自上阵杀贼。
聊完剿贼之事,余大渊说道:“成功诗才卓越,不若加入俺们的七香社。每年春秋两季,七香社都要举行诗会,诸多士子一起谈诗论道。”
“余兄盛情相邀,在下自当从命。”朱铭当然不会拒绝,他打算在西乡县造反,多认识几个本地读书人也好。
有个现象很奇特,北宋诗社遍地,恰恰是科举取消诗赋之后才蔚然成风的。
以前是考试工具,把人搞得苦不堪言。
取消诗赋之后,反而用来耍乐子,诗社一堆一堆冒出来。
院子的另一边,陆提学处于微醺状态,正在请教农业知识:“这花朵的雌雄如何区分?”
朱国祥叫仆人取来木炭,在地上画了很大两朵花,尽量用通俗词汇解释:“这里是雄蕊群,分为花丝和花药。花丝便如男根,花药便是卵蛋,能够产生大量花粉。”
“我知道了,花粉便是那物。”陆提学捋胡子笑道。
朱国祥继续说:“这里是雌蕊群,分为柱头、花柱和子房。花粉从这里进入子房,便可阴阳交媾,结出果实子粒来。”
陆提学蹲着看了半天,啧啧称奇说:“有趣,有趣,着实有趣。吾有一族弟(陆游他爹),平日喜养牡丹,却不料那牡丹花,竟是……哈哈哈哈!”
朱国祥说道:“牡丹雌雄同株,一般雄蕊更多,雌蕊更少。”
陆提学笑得更开心:“待下次相见,我先让他用鼻子凑近了闻,再指着牡丹说:这是公的!”
朱国祥哭笑不得。
好半天收起笑容,陆提学又问:“还有甚新鲜说法没?”
朱国祥正色道:“我有两种作物,从海外得来,叫做玉米和红薯。即便种于山地,玉米也可亩产一石。若是种于好地,两石亦可收获。至于红薯,类似于芋头一般食用根茎,亩产更高。”
亩产一石,那是没有化肥,且玉米种子退化后的产量。如果全都是良种,再把化肥用上,最高亩产能有十多石……
陆提学惊道:“山地种粮食亩产一石?”
朱国祥点头说:“红薯玉米皆已种下,再过两个月,玉米便可收获。”
“种在哪里?”陆提学问。
朱国祥说:“就在本村。”
陆提学的表情变得异常严肃:“明日带我去看看!若是属实,吾当在整个利州路推广。”
第83章 王炸
清晨。
父子、婆媳带着小孩,早早守在院中等候,因为提学使要过来。
然后,肚子都等饿了,人影也没见着。
“先吃饭吧,”朱铭忍不住吐槽,“这位老兄修的情本论,喜欢干啥就干啥,不能对他的守时报太大期望。”
朱国祥问道:“情本论就是任性?”
朱铭摇头道:“苏轼认为,人的本性源于自然属性。情是性之动,与性、命在同一层面。这种观念,导致苏轼在做事的时候,自然而然以情为本,并且跟主流政治形态相对抗。你可以简单理解为……自由主义,虽然这样阐述非常片面。”
“宋代的自由主义?很有意思。”朱国祥笑道。
朱铭又说:“相比起来,苏轼他爹,才真的叫逆反。苏洵推崇权变机谋,说圣人之道的完整形态,是有经书、有权变、有机谋。而且用权变来解六经,给儒家经典套上一层阴谋论。后来朱熹读《六经论》都气炸了,说在苏洵眼里,圣人皆以术欺天下。”
朱国祥听得津津有味,在穿越之前,他还以为儒家都是理学那套,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学说。
婆媳俩端来饭菜,米饭、蔬菜和鸡蛋,相比以前丰盛得多。
一直等到正午过后,陆提学终于来了,老远就笑呵呵说:“吾颇嗜睡,今日睡过头了。”
朱铭很想来一句:您老怕不是睡过头,而是一觉睡到中午才起来吧。
朱国祥道:“不妨事的,早晚都一样。”
婆媳俩赶忙带着白祺下拜,这是她们见过的最大官儿,而且还是一个清贵学官。
严大婆非常突兀的说:“祺哥儿,快背《三字经》!”
白祺见到这么多人有些犯怵,但还是老老实实背诵起来:“人之初,性本善……”
严大婆的想法,跟那些士子差不多,想在提学面前表现表现。
一连背诵四百多字,白祺终于卡壳了,忘记接下来是什么。
见他乖巧伶俐,陆提学和颜悦色,伸手抚摸白祺的头顶:“好孩子,背得极好,今后要多多用功。”
“嗯,”白祺点头应承,“俺很用功的,每天都背书学字。”
陆提学下令道:“走吧。”
官吏士子们,立即簇拥着他上山,要陪提学使耍个痛快。